专业配资开户
炎炎夏日
高温高湿的天气不仅让人食欲下降
这个时节更是各种疾病的 “高发期”
从暑热引起的头晕乏力
到肠道传染病的悄然侵袭
再到湿热引发的皮肤问题
饮食调理在夏季防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
今天就从科学角度
为大家推荐一套适合夏季的
“防病饮食方案”
让你吃得健康、远离不适
快收藏哦
一、对抗暑热不适:补水 + 清热
夏季最常见的问题就是 “暑邪侵袭”,表现为口干舌燥、头晕乏力、食欲不振,严重时还可能出现中暑。这是因为高温环境下,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,体温调节功能失衡。饮食上需抓住 “补水” 和 “清热” 两个核心。
食材推荐:
绿豆:被称为 “夏季第一豆”,中医认为其能清热解暑、利尿消肿,现代研究也发现绿豆含丰富的钾、镁等矿物质,能补充出汗流失的电解质。推荐煮绿豆汤时加少许陈皮,既能中和绿豆的凉性,又能健脾开胃,避免脾胃虚寒者喝后腹泻。
冬瓜:96%都是水分,且含丙醇二酸,能促进水分代谢,减轻夏季水肿。无论是冬瓜海带汤还是清炒冬瓜,都能补水又清热,尤其适合高血压、高血脂人群。
黄瓜:黄瓜含水量约95%,热量极低,并含少量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,生吃或凉拌都清爽可口,能快速补充水分,缓解暑热导致的口干。
饮食技巧:
少量多次补水,避免一次性猛灌,可在白开水中加少许盐,或喝淡茶水、绿豆汤替代部分白水,补充电解质;
避免大量饮用冰镇饮料,骤冷刺激会导致胃肠血管收缩,影响消化功能,建议饮品温度控制在 10-15℃为宜。
二、预防肠道疾病:杀菌 + 护肠
夏季气温高,食物易腐败变质,加上人们喜欢吃生冷食物,肠道传染病(如急性肠胃炎、细菌性痢疾)发病率明显上升。预防的关键是减少致病菌摄入,同时保护肠道黏膜。
食材推荐:
酸奶:富含益生菌,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,增强肠道免疫力。选择无糖或低糖酸奶,每天喝100-200ml,避免空腹饮用,饭后1小时喝效果最佳。
马齿苋:夏季应季野菜,中医认为其能清热解毒、止泻痢,现代研究发现它含天然抗菌成分,对引起腹泻的致病菌有抑制作用。可焯水后凉拌,或做馅包饺子,脾胃虚寒者建议焯水后搭配生姜炒制。
饮食禁忌:
不吃未彻底加热的剩菜剩饭,冷藏食物取出后需加热再吃;
少喝路边摊的散装冷饮、少吃街头凉拌菜,避免致病菌污染;
生熟食物分开存放,处理生食的刀具、砧板要及时消毒。
三、缓解湿热困扰:祛湿 + 健脾
南方夏季多 “湿热”,表现为身体沉重、舌苔厚腻、皮肤长痘、大便黏滞。这是因为湿气困脾,影响脾胃运化功能,饮食上需 “祛湿不寒凉,健脾不油腻”。
食材推荐:
赤小豆:与红豆不同,赤小豆更偏于祛湿利水,能缓解湿热引起的水肿、皮肤瘙痒。搭配茯苓、陈皮煮水喝,或与薏米同煮,避免薏米生用性寒伤脾。
山药:性平味甘,能健脾养胃,增强脾胃运化湿气的能力。无论是蒸山药当零食,还是煮粥、炒菜,都适合夏季食用,尤其适合脾胃虚弱、容易腹泻的人群。
冬瓜皮:很多人吃冬瓜时去皮,其实冬瓜皮的祛湿效果比瓜肉更强。煮冬瓜汤时保留瓜皮,加少许生姜、大枣,既能祛湿又不伤阳气,喝完浑身清爽。
食疗方推荐:
四神汤:茯苓15g、山药20g、莲子15g、芡实15g,加瘦肉或排骨炖汤。四味食材都是 “药食同源” 的健脾高手,能通过增强脾胃功能来排出湿气,适合每周喝1-2次。
四、应对夏季 “低食欲”:开胃 + 营养
高温会让人体消化酶活性降低,出现 “苦夏” 症状:没胃口、吃不下饭,长期下来容易营养不良。此时不能强迫自己吃油腻食物,而要通过 “开胃食材” 刺激食欲,同时保证营养均衡。
食材推荐:
生姜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生姜的辛辣成分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,增进食欲。炒菜时放少许姜丝,或喝生姜红枣茶,既能开胃又能驱散体内寒气。
番茄:富含有机酸,可辅助消化,维生素C含量约为苹果的3倍,生吃酸甜可口,熟吃能释放更多番茄红素,抗氧化、防衰老。
柠檬:酸味能刺激味蕾,泡水喝时加少许蜂蜜,既能开胃,又能补充维生素C和水分,适合夏季随身携带饮用。
饮食原则:
少食多餐,正餐吃七八分饱,上午10点、下午3点可加水果或酸奶当加餐;
多采用蒸、煮、凉拌等清淡烹饪方式,避免油炸、红烧,减少胃肠负担;
适当吃 “苦”,如苦瓜、苦菊,苦味食物含生物碱,能清热泻火、开胃消食,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。
五、夏季饮食避坑指南:这些习惯易生病
❌ 长期吃冰镇食物:冰西瓜、冰奶茶会刺激胃肠黏膜,引发腹痛、腹泻,建议从冰箱取出后放置10分钟再吃;
❌ 过量喝甜饮料:含糖饮料会升高血糖,还可能越喝越渴,建议用淡茶水、柠檬水替代;
❌ 只吃素食减肥:夏季出汗多,需适量补充蛋白质(如鸡蛋、瘦肉、鱼虾),否则免疫力下降易生病。
夏季防病
饮食的核心是 “顺应时节、因人而异”:
体热易上火者多吃清热食材
脾胃虚寒者侧重健脾祛湿
老人小孩注重营养均衡
记住
没有 “万能食物”
但科学搭配能让你平安度夏
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
专业配资开户
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